浙江花卉会展科技馆设计(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的历届博览会)

乐洁 阅读:756 2024-01-19 07:04:32 评论:0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以下简称“第四届农博会·第十四届花博会”),将于今年11月18日—25日在漳州举办。“农博会·花博会”经过13年的不断提升、完善,已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辐射海峡两岸的会展品牌。本届博览会秉承“花开两岸、合作双赢”的办会主题,坚持“突出两岸合作、突出现代农业、突出南方特色、突出漳州食品名城”和“专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的办会思路,着力提升办会实效和品牌影响力。现在,我将本届博览会的新特点、新内容和筹备进展情况介绍给新闻界的朋友们。讲五个方面:

一、着力培育“大会展”,进一步丰富办会内涵

“农博会·花博会”成功举办13年,不仅推动漳州会展场馆、接待宾馆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而且有力促进会展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办会经验。在本届博览会筹办过程中,我们树立“大会展”理念,统筹考虑相关会展活动,着力丰富办会内涵,做大漳州会展经济。按照“一会多园、多节并举”的思路,11月18日—25日(8天)的主展期内,不仅在东南花都花博园举办“农博会·花博会”,同期举办“海峡两岸食品博览会”,还在龙文区海峡农产品物流城举办“第六届中国蘑菇节”,在芗城区天宝镇举办“首届漳州天宝香蕉文化节”,实现主会场与分会场的内外呼应。此外,在主展期之后,还将相继举办海峡两岸动漫嘉年华、《CCTV-7乡村大世界—走进漳州》、闽南跨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龙舟赛暨厦漳泉三地市龙舟赛、海峡两岸将军书画展、漳州市十佳伴手礼(食品类农产品加工品)评选等活动,并结合元旦、春节、元宵等节庆举办系列活动,做到“精彩不断、高潮迭起”。本届博览会的活动安排,涵盖展览、会议、节庆、赛事等领域,涉及农林牧渔、农副加工、科技推广、商贸流通、观光旅游、论坛研讨、动漫艺术、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内涵、外延均有新的拓展,办会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继续朝着打造中国南方最大农业展会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二、注重凸显特色化,进一步提升展会水平

本届博览会共设11个室内展馆,面积8.6万平方米(比上届增加2.6万平方米),还有28万平方米的室外展园(比上届增加8万平方米)。展览展示紧扣现代农业主题,着力凸显四大特色。一是突出农业“五新”。设置现代农业展区,集中展示海峡两岸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肥料、新农药,广泛邀请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参展,并组织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等农业发达地区征集展品,努力体现中国南方农业“五新”最高水平。改造现代农业活体馆,引种300多个果蔬新品种,增加太空未来农业、航空育种成果等内容。改造生态渔业展区,突出“人·鱼·自然”和谐,更新展示品种,改进布展设计,增加现代渔业捕捞渔具、现代养殖模式等展示。二是突出花卉园艺。花卉展区将以“花卉与艺术”为主题,在传统花卉品种展示基础上,更加注重造型艺术和文化艺术,并以花卉摄影、书法、美术等为衬托,推广花卉文化。设置同源馆,集中展示海峡两岸花卉产业交流合作成果。三是突出对台特色。与台湾中华海西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合作,设置“台湾精品馆”,组织近百家台湾本土企业参展,展示台湾优质食品、精致农业和民俗风情等。花卉展区邀请台湾兰花产销发展协会和台湾兰花育种协会参与设计和布展。四是突出优质食品。去年,漳州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第三个、也是南方第一个“中国食品名城”称号。本届“农博会·花博会”期间,漳州市政府将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台湾食品产业发展协会共同主办海峡两岸食品博览会,并邀请河南漯河、山东烟台等两个“中国食品名城”参与协办,打造专业食品展会,打响“中国食品名城”品牌,推动食品产业交流合作。

三、突出打造“大景区”,进一步增强旅游效应

以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进一步改造提升东南花都花博园,并将花博园与周边景区统筹规划,整合打造生态旅游“大景区”,着力增强“农博会·花博会”的旅游带动效应。一是改造提升花博园区。委托清华大学设计团队完成花博园区改造提升规划,重点突出“彩化、亮化、规模化”。大面积种植各种颜色、不同花期的特色花卉,形成四季花开的美丽景观。新建玫瑰月季园、芙蓉园、樱花园、茶花园,改造花海广场和滨河景观带,有效提升视觉冲击力。实施园区夜景工程,营造爽心悦目的美丽夜景。借鉴台北花博会的做法,建设体现先进数字技术的“梦幻科技馆”,以花和植物为主体元素,让游客通过“听、看、品、闻、触”的全感官体验和多形式互动,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主题。二是整合打造“百里花木走廊”。以花博园为中心,沿324国道向周边拓展,整合打造从龙海九湖百花村到漳浦天福茶博物院的“百里花卉苗木走廊”,使之成为漳州花卉苗木生产研发基地、生态旅游大景区,以及“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一大亮点。目前,国道两侧花木园艺场改造已经完成,百花村花卉市场、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漳浦兰花产业园等关键节点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国道路灯工程将于11月初完工,沿途景观明显提升,还配套建设了15个生态休闲驿站,供游客小憩赏景。我们正在制作花博园“大景区”宣传推介手册,强化旅游推介和线路对接,为游客提供尽可能的便利。

四、积极加大市场化,进一步改善展会运作

本届“农博会·花博会”积极创新办会模式,按照“专业化办展、市场(企业)化运作、品牌化经营 ”的思路, 着力推动展会由政府主导向市场运作转变。一是培育专业办展主体。福建漳龙集团漳州东南花都有限公司在做好花博园场馆建设、景区运营和配套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专业会展人才和先进管理模式,培育做大会展业务,着力打造成为展会市场运作的主体。二是加大展位市场招商。除了农业“五新”展区、食品名城展区、生态渔业展区、花艺综合展区等主题性、公益性、综合性展区,继续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布展之外,其它展区都尽量推向市场,招商展区面积比上届增加2万平方米。委托专业展览公司招展布展,并由工商、质监、卫生、食安等部门共同组成监管小组,抓好参展企业、产品的审核把关,并加强展会期间的现场巡查,确保展览展销的规范和档次。 三是鼓励企业参与办会。公开征集办会策划方案,积极吸引专业公司(机构)参与博览会的策划与运作。第六届中国蘑菇节由海峡农产品物流城发展公司参与承办,本届“农博会·花博会”文艺晚会由漳州七色彩虹公司与漳州电信公司共同承办,均实行完全的市场运作。海峡两岸动漫嘉年华、漳州十佳伴手礼评选等系列活动都引进企业参与运作。花博园的根雕艺术馆、天然奇石馆、书画艺术馆等几个常态化展馆均由企业负责布置和运营。四是加强展会品牌营销。建立健全“农博会·花博会”品牌包装、宣传、开发、推广、营销等工作机制,完善市场开发计划,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活动冠名商、赞助商、特许产品或服务提供商等,加大展会广告、吉祥物及其衍生品市场运作的招商,搞好客户服务工作,着力提升品牌运营水平。

五、持续强化实效性,进一步体现经贸功能

根据省政府关于“举办展会要以经贸合作为中心,层次适当、规模适度、市场运作、注重实效”的指示精神,本届“农博会·花博会”更加强化经贸对接功能,着力提升办会实效。一是重视抓好客商邀请。按照“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实效”的总体要求,本届博览会的嘉宾邀请更加突出经济属性,除邀请各主办、承办、联办、协办单位领导,以及台港澳知名人士、海外友好人士、知名专家学者、主流媒体记者之外,更加重视做好客商邀请与接待工作。特别是积极邀请世界500强、央企、知名民企、行业100强、台湾“双百”企业、大型采购商、跨国零售集团等大型企业参展参会。二是积极引导对接洽谈。借助境内外相关行业协会、异地商会、招商代理机构,广泛邀请与“农博会·花博会”相关的涉农加工、市场物流、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行业的投资商和采购商,提高专业客商的质量和比例。精心组织产销对接、技术对接、投资对接等活动,优化服务工作,把“农博会·花博会”打造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展示、交流、合作的专业平台。三是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当前,全省“五大战役”正在深入推进。我们以筹办“农博会·花博会”为契机,狠抓外企、民企、央企“三维”招商,特别是招引大企业、大财团、大资本的参与。利用展会平台推动项目对接和项目升级,促进意向项目升级到协议项目、合同项目,促进项目开工、投产,届时将有一大批“三维”项目签约落地,还有一大批项目将举行奠基、剪彩仪式,集中展示实施“五大战役”、“十大竞赛”的成果。 福建省漳州市是海峡西岸的一座重要城市。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创汇农业基地、对台农业合作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花卉生产集散中心。1999年以来,由农业部、国台办、国家林业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已经连续在福建漳州成功举办十二届,2009年拓展提升为“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已成为突出对台、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农业经贸盛会,被人民网等权威媒体评选为“改革开放以来30个最受关注展会”,被中国展览联盟评为“中国十大政府主导型展会”、“新世纪十年中国品牌展会大奖”。

第三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将于2011年11月18日至2012年2月18日在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举行。本届博览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ECFA效应不断拓展的大背景下举办的一次农业经贸盛会,背景特殊,意义重大。本届博览会坚持“突出两岸合作、突出南方特色、突出现代农业、突出大农业概念”和“求精、求新、求实、求效”的办会思路,规模更大、展期更长、特色更浓,努力办成深化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展示推广农业“五新”的重要窗口、促进农产品采购交易的重要平台、加强项目洽谈对接的重要桥梁。我们真诚欢迎海内外宾朋热情参与,共襄盛举,共谋发展。

握手盛会,相约漳州!

一、概况

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是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位于福建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黄金地段的漳浦马口,国道324线旁,是历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所在地,也是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总面积7800亩。区内有2700亩的花卉博览园,150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1500亩的综合服务区,500亩的花卉科技园区,1.8万平方米的主展厅。现有各种花卉苗木2000多种,年培育各种花卉苗木1000多万株,是集花卉生产、销售、展示、出口、旅游观光、农家休闲度假、会议培训、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观园。花都依山傍水,绿草如菌,棕榈园、锦锈漳州园、闽南瓜果园、沙生植物园、榕景园、荫生植物馆、百花廊、花卉超市、兰花培育基地、农家生态园、大地艺术展区、南溪茶文化一条街、纪念林植树区等景区交相辉映。到此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到闽南、台湾及国外的珍贵花卉植物,体验到闽南及台湾风俗,了解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可进行射箭、游泳、水疗、垂钓、打网球、户外拓展训练(滑索、攀岩、空中单杠、过独木桥)等一系列健身运动。

一年一届的花博会,同时还推动漳州社会经济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为促进漳州成为海峡西岸一颗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生态工贸港口城市明珠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亦被誉为“福建花卉第一市”、“东南花都”。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

海西区概念最初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现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于2004年初在福建省人代会上提出. 国务院出台意见 支持福建建设海西经济区,“福建处于两岸关系的最前沿,我们很高兴中央给福建一些扶持政策,希望把福建建设为适合台商台胞工作、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专区”.

海西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西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会议称,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西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西区,要求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四是推动跨省区域合作;五是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西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海西区战略是福建省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寻求福建省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举措。

2005年10月,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进了“两岸关系”部分。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对福建省此战略构想予以肯定。

此后,海西建设获各部委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派出代表团到福建调研海西问题;铁道部投资1000多亿修建温福、福厦等数条大铁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马了多条高速公路、港口建设项目。此外,共有十几个部委和央企与福建签署协议书、备忘录,支持海峡西岸建设。

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被纳入“十一五”规划纲要。而在2007年1月29日,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建设总目标包括:通过10到15年的努力,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其时,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博导李建平说,海西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和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看这个:http://hi.baidu.com/%D7%D4%BF%BC%D1%A7%D7%D3/blog/item/eed5edc20924183de5dd3bb1.html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三)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四)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五)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提升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密切与台湾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以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区域为主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对台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和形式,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加强与台湾现代服务业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贸易。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六)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活动,深化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合作。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

(七)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规划建设对台交通通道,推进对台直接航运。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大通关机制建设,实现福建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健全两岸人流、物流往来的便捷有效管理机制,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直接往来。增设直接往来货运口岸,推动空中直航,把该地区建设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三、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八)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湾资源,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加强纵深推进、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尽快形成高速公路网络。将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发展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加快建设温福、福厦、厦深、龙厦、向莆铁路,规划建设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厦门高速铁路以及城际铁路和一批港口铁路支线,形成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完善厦门、福州等机场两岸空中直航的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支线机场,开辟国内外新航线,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

(九)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良港口条件,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强化能源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结合沿海煤运港口的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适时推进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建设。进一步完善核电厂址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德、福清核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风力、潮汐等新能源。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加强与华东电网的联网,加快开展与南方电网联网的前期工作。布局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加强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和联合开发。结合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布局,加快输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

(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加强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的衔接。完善城市内道路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推进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城市道路标准。进一步健全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努力改善乡村交通、饮水安全、人居环境等条件。加强水源与供水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枢纽。合理规划和建设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切实解决沿海岛屿供水问题,适时推进向金门、马祖等地供水、供电及铺设海底通信缆线工程建设。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的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支持台商投资高新技术园区,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共同创建创新平台。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自给能力不降低。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业、林竹产业、水产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的以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工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连结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福州、厦门软件园,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产业,培育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转移。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吸引台湾企业到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

(十五)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推进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海洋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沿海港口作为大型装备制造业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合理布局发展临港工业。以厦门湾、湄洲湾等为依托,建设以石化、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加强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动建立海上救援协作机制,完善台湾海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海洋药品、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五、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

(十六)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发挥发展基础较好、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较强等有利条件,把海峡西岸沿海具备条件的地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人口与经济聚集程度。在山区贯彻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域,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陆海统筹、山海联动,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协调,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统筹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的发展,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等对农村的支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十八)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这些地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深加工水平,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沿海对山区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山区转移,促进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十九)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的作用,加强福建与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广东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等地区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畅通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与腹地的通道。加强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的对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流动。统筹协调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对接能力。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二十)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出发,围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在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外贸、港口、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二十一)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的国家级开发区扩区、调整区位和省级开发区升级,拓展开发区的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支持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二十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对台进出口贸易。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带动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积极推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

(二十三)深化与港澳侨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制,进一步提升闽港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港澳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引入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的港澳金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支持符合条件的福建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利用香港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积极开展联合招商,推动福建企业到香港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扩大对港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福建与港澳的物流业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网络。加强闽港澳旅游合作,推动旅游线路对接延伸。充分发挥福建海外华侨华人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平台作用,积极引进侨智,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来闽投资,引导更多的华侨华人支持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四)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人的能力素质建设,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加快培养经济建设紧缺急需的人才,建立起与两岸产业对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支持开展两岸校际合作、职业培训、资格考试和认证、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试点工作。健全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台湾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创业,形成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良好风尚。

(二十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放映等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二十六)着力改善民生。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重点放在农村,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劳动和就业管理体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区域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的就业制度。加强城市社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特别要关注对困难台胞台属的救助,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最近发表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