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药材种植户遭哄抢损失万:群体法办有点难
文|令狐卿
视频|庞珊
伴随整个秋收过程,河南多地出现哄抢农作物、经济作物的新闻。
媒体11月1日报道了最新一起哄抢事件,据周口市淮阳区冯塘乡某中药材种植户讲述,近日收获药材白术时,遭到附近村庄四五百号人哄抢,损失近20万。
在引发舆论关注后,“淮阳融媒”发布情况通报称,种植户邱某某对种植的白术在第二遍收割进行到三分之二时,机械发生故障。附近村民误认为种植户第二遍已收割完毕,遂进地捡拾药材(药材二次收割完成后,种植户允许村民到田地内捡拾遗留药材已是多年来的习惯),种植户劝阻无果后报警,当地派出所民警迅速到场,劝导群众离开。
这似乎又是一个“误会”,但网友并不买单。
跟多起田间哄抢事件一样,这起哄抢药材的情况也被视频记录下来,场面还是很震撼的。几百号人冲到几百亩药材地里,劝阻也不听,也没法阻止,种植户完全无力,只能哭天抢地,徒劳地控诉。有知情人向媒体透露,警方拿喇叭驱赶,村民才离开。这也叫“误以为收割完毕”?
不出所料,周口这起哄抢药材事件,与近期、乃至近年发生在河南的数起哄抢事件联系在一起,成为差评河南民风的证据。从音乐节上搜掠乐迷营地,到捡玉米、捡花生发展成抢玉米、抢花生,舆论对这些哄抢行为很是气愤,以此为素材来给河南人画像,审丑与“地域黑”就成了舆论的主要倾向。
按照一般城市人的思维,有哄抢就该有法办,就该严肃打击,以匡扶法治。但现实的落差是,地方政府与基层警力都采取了降级处置的办法,至多出动干部和警力驱散了事,种植户要挽回损失,有点痴人说梦,就当是必要的成本。就目前各方的态度看,这起哄抢药材的事,仍然采取这种息事宁人的办法。
种植户再叫苦连天,网友再义愤填膺,都很难撼动背后的乡村治理逻辑。乡村捡拾剩余农作物的传统根深蒂固,在村民观念里,捡拾和明抢的界限又如此模糊,集体哄抢时的道德压力接近于零,公权力部门挡得了一次,挡不了第二次,将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最现实、也是最不麻烦的模式。
再说一层实际的,真要定性为盗窃案,一下子确认数百起案件,考虑到派出所的考核,哪个派出所所长都会头疼。若真下定决心增加警力铁腕治理、依法严惩,也不是做不到,但处置稍有不慎,容易激化群体矛盾,影响乡村稳定,这又是地方最不想见到的事。
资料图,图文无关
说得再难听一点,在息事宁人的处置思路背后,隐含着这样一种未来主义的期待:等到容易有哄抢冲动的这一代乡村老人去世,这种哄抢自然就会销声匿迹。现在看看乡村,没有年轻人在种地,村里也没多少年轻人居住,源于贫穷、饥饿、生存习惯等的哄抢冲动,局限在特定的老人身上,一旦他们没了,问题就解决了。
这么说也许不那么讲究法治,河南中药材种植户遭哄抢损失万:群体法办有点难不那么政治正确,但可能这是基层治理中隐秘的心态,拿不到台面上说,却有着强大的势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河南一系列哄抢事件及其最终走向,就会发现外界想要一个明确的有法必依,到了乡村场景中往往是协调处理,差不多就算了,非要用法律来弄个水落石出,临了都是失望。
这跟和稀泥执法不一样,只能说乡村的生存环境,以及它形成的文化、行为方式,与城市网友希望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一样的。理解哄抢及其处置思路中的乡村特性与现实考虑,是理解传统中国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不纯粹是地域黑的问题,而是乡村治理中非得在场才能逐渐理解的国情。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