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导致股市场下跌和低迷?不能够!巨头幻方和衍复投资齐齐发文叫冤,为行业正名!

亚贤 阅读:519 2024-07-19 13:45:48 评论:0

来源:私募基金日报

头部量化私募相继在自家公号上发科普帖,发生了什么?

01

两大量化巨头发文正名

7月17日,量化巨头幻方量化发布了《关于量化投资若干问题的解答》一文,围绕着“什么是量化投资”“量化投资就是高频交易吗”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而在此前不久,本周一,也就是7月15日,另一量化巨头衍复投资也发布了《对量化交易的若干误解的解读》一文,梳理了5大量化交易广泛受到的误解,并对其进行解读。

有知情人士透露,不止上述两大私募为行业正名在发力,亦有其他量化私募头部机构准备发声,为行业正名。

是什么让量化公司都欲出来“叫冤”?

自去年市场单边下行以来,量化因具备赚钱效应取得了快速发展,也在市场广受争议。截至今年6月底,百亿量化私募达到33家,成为市场重要参与主体,但在严监管之下,市场生态也发生了变化,量化投资重要的收益来源微盘股、小盘股调整,今年以来,量化投资业绩受到较大掣肘。

2024年量化投资整体规模有所下滑,中信证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包含指数增强、量化选股、市场中性和DMA在内,测算国内股票量化私募管理人的资产规模约7800亿元,相比2023年末的1.21万亿元显著下降,降幅超过了35%;持有股票市值7100亿元,2023年末为1.08万亿元。

除沪深300指增外,其他主流股票量化策略规模均有压缩。其中,受微盘股下跌行情、杠杆融资约束收紧等影响,DMA业务压降明显,资产规模从超3500亿元跌至约1100亿元,持有股票市值从2900亿元跌至约900亿元。

“量化私募管理规模的大幅下滑,主要因为今年有几次比较大的波动,量化选股策略的超额收益回撤比较大,特别是春节前还有新国九条那一次,6月份也有一次波动,但是没有前面那么大。”深圳某量化私募合伙人表示。

另一家深圳量化私募表示,量化私募规模的大幅缩水与DMA规模的下滑有关。今年春节前后,大量资金抛售微盘股引发流动性危机,不少量化大厂的自营损失惨重,很多DMA产品遭到清洗出局,导致行业规模缩水。

规模缩水的不仅是中小量化,还有几大头部量化。

业绩上,量化私募的业绩上半年整体表现欠佳,罕见的跑输主观私募。中信证券数据显示,股票量化多头上半年集中回撤,业绩平均值为-8.38%。

为此,今年以来,围绕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以及高频交易的概念以及加强量化监管,市场各方讨论激烈、争议巨大。7月初,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X鹏怒斥量化交易,质疑量化交易的公平性,量化快速“割韭菜”,只有少数人受益,这一观点引发市场关注。

或这些对量化的抨击观点有关,量化机构们才再也按耐不住发声了。

02

幻方、衍复如何“解读”量化投资

量化巨头幻方在《关于量化投资若干问题的解答》表示,当前一些声音把量化交易作为导致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这存在很大误解。一些观点认为“市场高开低走,是量化高抛低吸;市场上涨或下跌,则是量化追涨杀跌”。只要市场有波动,哪怕是相互背离的现象,都被解释为量化在操纵。看似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股市涨跌有其自身规律,波动本身就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基于基本面判断形成的合力方向,这个方向并非单一机构,量化导致股市场下跌和低迷?不能够!巨头幻方和衍复投资齐齐发文叫冤,为行业正名!单一类型投资者就能主导的。

“舆论总倾向于把量化人格化,作为一个行为模式一致的整体参与者。但事实上,量化机构策略各异、模型各异,买卖行为都有差异,对于同个标的都可能有不同判断,在市场波动大的时候有的模型会卖也有的模型会买。”幻方量化表示。

对于有人认为量化机构可以通过融券进行T0交易,砸盘导致市场波动。幻方量化也给出了解答,量化机构和其他所有A股投资者一样,都要遵守交易所T 1交易规则,并没有通过什么专享的方式进行T0交易的特权,融券的应用不等于T0交易。

幻方称,目前就未开展融券交易。另外,融券并不意味量化策略净卖空,在多空策略中,量化机构会对应建立股票多头仓位,投资组合总体而言并非做空A股。

对于“量化追涨杀跌、加大了市场的波动”的说法,幻方表示,实际上目前A股的市场有效性已经比较高,短线追涨杀跌很难赚钱。据我们的观察,量化作为一个整体,大部分情况下是抑制了市场波动,少部分情况会加大市场波动。量化参与者的专业程度普遍比较高,专业参与者更倾向于逢低买入、逢高卖出,而不是追涨杀跌。同时在内外部情况发生改变的时候,专业参与者能更快速地推动市场到达新的平衡位置,减少多余的震荡,增加定价的效率。

在幻方看来,量化策略整体是收敛和理性的,对波动起到了阻尼的作用。

衍复投资在上述提到的发文中,则结合自身团队经验,以及通过行业调研所取得的数据,梳理了5大量化交易广泛受到的误解,并对真相进行解读,以帮助投资者辨别量化交易的“利”与“弊”。

衍复投资列举了当下市场的5大误解,并一一进行了解读:

误解1:量化交易提供的流动性是假流动性;

误解2:量化不是长期投资行为,是快速买卖频繁进出“薅羊毛”,这种“薅羊毛”行为导致股市失血,不断下行;

误解3:量化追涨杀跌,加剧股市波动;

误解4:量化普遍采用高速下单模式,超过300笔/秒为常态,有速度优势;

误解5:量化交易利用信息优势“割韭菜”。

在针对误解2,衍复投资表示,以指增多头产品为主,始终满仓运作的量化机构。在弱市中,量化机构的指增多头产品也因Beta下跌而收益受到负面影响。但不论市场强弱多数量化机构坚持满仓运作,不去择时,持续提供流动性。因此,考核指标与指数涨跌无关,并且始终满仓不择时的量化机构,并不会导致股市下跌。

与此从境外和境内的经验来看,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量化机构必须主动降低换手率,并拉长模型的预测周期来适应规模的变化。对于以资管为主营业务的量化机构,拉长投资周期,降低交易频率既是自身增加策略容量的需要,也是当前的行业发展趋势。在目前的量化行业竞争格局下,我们看到,国内规模较大的量化机构也在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研发长期投资模式。

针对误解3的速度优势,衍复投资表示,虽然新规中的高频交易包含的300笔/秒的定量指标被公众误读为量化普遍采用这一高速下单模式,但该类高频交易策略规模占程序化交易比例有限,且已在不断下降的趋势中。规模较大的量化机构因投资周期较长,交易频率与换手率较低,并不依赖高速下单,下单速率远未达到这一指标。

衍复投资还表示,利用速度优势的“程序化打板”策略,利用资金优势的“程序化幌骗”等涉嫌操纵市场的交易行为,严重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这类披着量化交易外套的违法违规行为,和正规的量化交易并无关联。

03

监管一周之内两次对量化发声

如何正确看待量化投资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最近一周之内,监管已经两次对量化发声。

7月10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程序化交易监管进展情况答记者问,就当前量化监管工作进展、后续强化监管的考虑做出了回应。

证监会表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末,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6成。

证监会表态,将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根据申报数量、撤单率等指标,研究明确对高频量化交易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标准,以“增本”促“降速”。

在业内看来,考虑到量化交易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同时量化交易客观上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趋利避害、规范发展”或许是对待量化交易一个较为理性客观的态度。

7月16日,沪深交易所再次就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方案答记者问,交易所正就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方案征求部分市场机构意见,有外资机构担忧收费标准不一致。

对此,交易所表示,今年以来,在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下,本所持续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推动有关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目前,我们正就高频交易差异化收费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将坚持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公平对待所有市场参与机构,在充分评估测算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收费机制,增强高频量化交易监管的针对性,不用担心不公平对待问题。对涉及高频交易机构的差异化收费安排,后续我们还将充分听取市场机构意见建议,平稳有序推出。

市场较为关注的高频交易机构的差异化收费安排,目前也有各种收费标准的传言,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行业也在密切关注高频收费标准的推出,包括对高频交易有所限制等举措,解决当下量化投资备受市场诟病的弊端。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最近发表
搜索
排行榜